注入個人化 為減重產業塑型
肥胖不僅是外表的負面形容詞,更是健康的頭號殺手,與糖尿病、心血管、消化系統與免疫疾病甚至是某些癌症的病因有高度的相關性。隨著肥胖人口的增加與肥胖族群的年輕化,肥胖的控制已從個人健康問題,轉而成為公共衛生的問題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顯示,全球已有20億人口為過重或肥胖。根據醫學定義,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也就是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值,大於25為體重過重,大於30 則定義為肥胖。而全球又以美國的肥胖問題最為嚴重,有30%的成人為肥胖人口,相較於全球7%的比例,足足有四倍之多,也因此減重產業在美國形成了龐大的商機,市場每年高達400億美元。
二、推陳出新的體重控制法
典型的體重控制方式為飲食療法、運動治療與行為治療,而BMI 大於40的病態型肥胖可用手術療法,主要方式有胃繞道、胃縮小、胃束帶,以及侵入性較低的胃水球法。第一個治療體重過重的藥品Orlistat (Xenical,羅氏鮮)終於在1999年問世,是由羅氏藥廠製造,用於抑制脂肪吸收而達到減重效果,藥物治療也正式進入正規減重療法。而後亞培藥廠的 Sibutramine (Reductil, 若美婷) 以及賽諾菲藥廠的Rimonabant (Acomplia, 利莫那班)也相繼問世,兩者都以抑制食慾來達到減肥功效,前者是透過抑制血清素(serotonin)的回收,而後者則為大麻( cannabinoid)受體的拮抗劑。面對龐大需求市場,藥廠、生技公司以及醫療器材廠也針對不同的作用機轉來開發減重產品,如瑞士的Cytos公司便研發一種肥胖疫苗,作用標的為飢餓賀爾蒙Ghrelin,透過抑制食慾而達到體重控制;美國的醫材廠Enteromedics 也推出Maestro迷走神經組斷器,防止過度進食並抑制吸收。圖一為脂肪生成之示意圖,若能阻斷脂肪生成的任何步驟環節,抑制相關的酵素,理論上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。
圖一、脂肪生成過程示意圖注釋: 多餘的油脂儲存在脂肪細胞,隨著儲存量增加,脂肪細胞也愈加肥大,並由小脂球融合為大脂球
資料來源: www.gcarlson.com/cellular_adipogenesis.htm
三、肥胖成因與遺傳有高度關聯性
儘管有各種新創飲食控制法及新興生物科技的推陳出新,體重控制的失敗率仍高達90%以上,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期刊的研究也指出,肥胖病人運用飲食與行為治療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,其失敗率高達95% (JAMA, Livingston, 2008)。若能針對肥胖的成因,給予個人化的治療與預防計畫,可望使治療成效大幅提升。自1994年,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分子遺傳學家Friedman博士找出調控leptin(瘦體素) 的基因,先天性肥胖成因的迷團也終於有解了。而後許多與肥胖相關的基因也相繼被找出,如LEP (leptin)、LEPR (leptin receptor) 、PPAR-γ(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-γ)與FTO (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)等,此外,與肥胖成因相關的蛋白質與受體活性也成為研究與開發的重點,如脂肪結合蛋白(adipocyte lipid binding protein 2 ,aP2)、與大麻受體( cannabinoid receptor)等。
四、減重控制邁入個人化時代
綜合研究結果發現,有40~70%的肥胖表現型為遺傳性的,肥胖的成因除了飲食習慣與環境因素外,基因更是操控肥胖的重要因素。所以在決定要使用何種方法來控制體重前,若能先檢測出基因型態,便能提高效果,並能預測出未來罹患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率。
國內基因檢測首屈一指的廠商-賽亞基因科技公司便推出「肥胖基因檢測」,只要簡單的收集個體的口腔黏膜細胞,再根據DNA上的基因特徵點分析,便可將個人肥胖成因分成頑固型、綜合代謝型、臟器型、醣類澱粉代謝型、脂質代謝型五種類型,根據類型給於適當的體重控制方案。
過去減重控制總脫離不了挨餓與與不刊負荷的體能運動,使得肥胖者在金錢與時間高度花費之後,不但無法達到成效,還得在自責與低自尊中反覆循環。在注入個人化的檢測配套下,服務提供者不但能快速提供客戶最適化服務,減重者也不需再飽受嘗試-錯誤-再嘗試 (trial and error) 的惡夢了。
體重控制的個人化時代來臨,不但是文明現代人的一大福音,更將是減重產業的吸金利器!
(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黃以馨分析師發表於 2008/04)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