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Fountain of Youth is a legendary spring that reputedly restores the youth of anyone who drinks of its waters...

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

精神疾病「個人化治療」之發展潛力探討

前言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,精神分裂的全球發生率為萬分之三,然而其慢性的疾病狀態,使其盛行率躍升為0.7%。根據台大醫院胡海國教授的研究,台灣精神分裂盛行率約0.3~1%,而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症者,根據健保局的資料約有十萬人。精神疾病的高發生率,已受高度關注,世界衛生組織也將每年十月十日訂為「世界心理健康日」。嚴重的精神疾病,不但使病人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,也是沉重的社會及經濟負擔。疾病預防、早期治療及去機構化為目前三大著力點。
精神疾病呈現的是複合症狀,在臨床診斷上仍仰賴醫師經驗,及病患家屬的病狀描述,不像內科的疾病有客觀的臨床檢驗數據可供參考,所以在疾病診斷上不確定性較高。而以病因學來探討,遺傳、病毒、環境、神經發展及生產狀況都是相關因子,然而,真正病因仍不明。
精神分裂可透過治療而有效控制,如心理諮商、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。藥物治療因最具經濟效益,且能在急性期快速控制病情,已成為目前治療的主流。有效的疾病控制,不但使病人能脫離機構,回歸社區自我照顧,還能正常上學與工作。

藥物發展現況

精神疾病成因晦澀不清,診斷上也缺乏客觀的工具,疾病症狀與致病因素間也缺乏關聯性,在治療上也難以對症下藥。在1974年,Snyder博士發現精神分裂患者腦部的第二型多巴胺受體(dopamine, D2)密度及數目較一般人多,且給予多巴胺阻斷劑能改善精神症狀,便提出經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說 (dopamine hypothesis of schizophrenia),此假說也成為典型抗精神藥物發展的指標。後期的科學家跳脫多巴胺假說的束縛,針對血清素(serotonin, 5-HT)、正腎上腺素(nor-epinephrine, NE)的拮抗,發展新藥。

表一 抗精神藥物產之代謝酵素及受體與副作用之相關表

資料來源:工研院IEK生技與製藥產業智庫 2006/10

1990年,clozapine重新上市,抗精神藥物正式進入了新時代。新一代的藥物或稱非典型抗精神藥(參考表一),能改善負性症狀,減緩智力退化;血泌乳素過高(galactonemia)及錐體外症狀( extrapyramidal symptom, EPS) 等副作用發生率也大幅降低。精神醫學的發展正式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。
表一中詳列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抗精神藥物,各藥物作用的受體及代謝相關的酵素如表所列。第一代的藥品副作用多起因於作用在多巴胺以外的受體上,使病人呈現遲鈍、體重超重、動作怪異之現象。事實上,這些是副作用的顯現而非疾病的症狀。
近年來,藥廠在精神領域藥品積極的開發,如Janssen 的Risperdol、Eli lilly的Zyprexa、 AstraZeneca的 Seroquel以及Otsuka的 Abilify。在2005年,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就創造了全球超過一百億美元的銷售額;2004年,在台灣也了近20億台幣的健保支出。

目前治療瓶頸

雖然第二代藥物的發明,使精神病的治療漸趨樂觀,然而目前的治療仍有許多限制需要突破。有30-50%的病人對初始治療的藥物反應不佳,且平均需耗用六個月的時間調整藥物及劑量。雖目前有數種第一、第二代藥物可供選擇,然而有30-40%的病人,對現有的藥物治療沒有反應,且高達70%的病人會產生副作用。例如clozapine雖有卓越的療效,但因可能引起顆粒性白血球減少(agranulocytosis),所以需每週做血液監測,常見的副作用還有流涎和體重增加;Risperdol常見的副作用有泌乳和心頻異常,使得醫師在使用這些藥物要多加考量。這些副作用不但需耗時調藥,延後黃金治療期,增加照顧者及保險支付者的負擔,也造成治療中斷,疾病復發或惡化。
個體間對治療差異有兩類先天性的起源,一類是基因突變, 改變了代謝酵素,使得藥物不活化,或藥物代謝不良造成毒性累積;另一類是藥物標的的受體有先天性的差異,影響受體的結合與功能,進而影響治療效果。

個人化醫療之應用

「個人化醫療 (Personalized Medicine)」的意義,就是根據個人基因表現型別的不同,在治療前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以期達到最佳療效並避免可能的副作用。若能預測病人對藥物的反應,醫師便能對症下藥,「因人施藥」。以clozapine為例,肝臟中的細胞色素,如CYP1A2 ( Cytochrome P450 1A2)和CYP3A4 會參與clozapine的代謝,且在血漿中的濃度呈現個體性的差異。在動物實驗中, 小鼠若缺乏CYP1A2,則會降低clozapine的代謝,並延長血漿中clozapine的半衰期。在相關性研究 (Association Study) 中也顯示,表現型多型性的深入研究,可用以預測病人對藥物的反應。Collier博士在2000年,採用PET(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)的技術,依據clozapine的受體結合特性, 針對多巴胺、血清素、組織胺及腎上腺素等19個接受器,作了藥物與受器多型性的研究,對藥物作用機轉有更明確的了解,這些研究的結果,將能運用在預測患者對clozapine的治療反應,篩選出合適的病患,使更多病人能受惠於此黃金治療標準的藥物。
測出個體的CYP2D6的基因型及表現型,可用以預測最佳治療劑量;測得多巴胺D3受體及CYP1A2的活性,可預測行動遲緩 (Tardive Dyskinesia, TD) 發生的機率;H1與5-HT2C受體被阻斷的強度,可用來預測病人體重增加的頃向。AmpliChip CYP 450 microarray微矩陣晶片,可檢測CYP2D6的表現型,用以預測個體對藥物的代謝能力,如此便可預先得知藥物可能的不良反應。
ACADIA 藥廠和Karolinska 機構共同合作,針對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性,發展出一個名為R-SAT (Receptor Selection and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) 的技術,用以把病人和藥物做更合適的配對,在藥物上市前的臨床試驗,更可以增加有效性和安全性,避免辛苦研發出來的藥物,因錯用在不適合的病人身上,發生嚴重的副作用,而使藥物開發計畫中途夭折。
結合基因資訊及藥物動力學,可以預測治療反應;基因表現以及基因環境關係的深入研究,將有助於提高預測的準確性。若在治療前能預測治療結果,將對精神疾病的控制有重大效益。

產業現況

根據 Jain PharmaBiotech的市場估計,在2005年,個人醫療在神經相關疾病的市場值為22億美元;預測2015年,將有71億美元的市場。目前的技術集中在基因檢測晶片的應用。Affymetrix 就有兩項商品可用以檢測病患的基因(如表二),可用以預測藥效及定立治療計畫。個人化醫療的商機尚包括將技術應用在藥物篩選、開發或臨床前試驗,如GSK、Novartis及Pfizer都與Third Wave Technologies 合作,運用基因檢測技術來強化藥物開發能力。

表二 個人化醫療相關產品及投入公司之案例
資料來源:工研院IEK生技與製藥產業智庫 2006/10

雖然藥廠與生技公司合作發展個人化醫療的案例有300件之多,在抗精神病的藥物使用上,目前尚未有在臨床配對使用的檢測試劑。在癌症治療的領域,已有不少廠商與生技公司合作,成功的將個人化醫療引進臨床治療,例如Merck與 Celera Diagnosis合作,其技術可預測癌症治療及預後發展;AstraZeneca與 OSI都使用藥廠 Genzyme開發的EGFR(epidermal gorth factor receptor)基因突變的檢測技術,可預測病人對抗癌藥Iressa及Tarceva的感受性。
精神疾病在治療上若能仿效治療癌症的合作模式,對病人、醫師、藥廠及保險給付者將有極大貢獻。

IEK 專業意見

個人化精神疾病的治療,將對疾病的控制有突破性的進展;對藥物引起的副作用,將能有效的預測及控制。大部分的精神疾病,如精神分裂、憂鬱症或躁鬱症,被視為多發性成因,相關性(association)研究會比關連性(linkage)研究,更具臨床意義。根據過去在基因學上的研究顯示,當發現基因在表現型上有1~5%的加成效用時,約有3000個標的物,會需要再做進一步關聯性研究。精神疾病病理原因不明, 加重選擇標的基因的困難。這也說明了應用個人化醫療在治療精神疾病,何以比治療癌症的案例數少。
若能篩選出一段合適的標的基因,則可將目前以發展成熟的SNPs,應用在相關性的研究。以下幾個方向,是未來應用個人化治療的成功關鍵(1)找出理想的標的基因(candidate gene);(2)建立疾病表現型定義,(3)開發一個高功能、價格合理的基因分析系統;(4)基因學專家、 流行病學和醫師們跨領域的結合。
生技領域的發展,有賴於跨領域的合作。個人化醫療的發展,在跨領域間的通力合作,及資源整合上更顯重要。在學術領域上,個人化醫療涉及基因學、藥理學、分子生物、臨床醫學、生物物理與流行病學等;在技術上分子檢測、基因檢測、生物資訊、生物晶片與微矩陣的發展也互相牽動;在開發應用上,生技公司之間或與藥廠之間也必須橫向或垂直整合,才能將技術商品化,並應用在整個價值鏈的適當環節。

(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黃以馨, 發表於2006/10)

標籤: , ,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